一、个人简介
万延岚,女,1987年10月生,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副教授,3308维多利亚检测线路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讲《化学学科教学论》、《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化学学习理论与方法》、《化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6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主持省部级及市厅级项目3项。
二、主要研究方向
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等。
三、主要科研成果
[1]Wan, Y.& Bi, H*. What Major “Socio-Scientific Topics” Should the Science Curriculum Focused on? A Delphi Study of the Expert Community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20, 18(1):61-77.
[2]万延岚*,李倩.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中“情境素材建议”的分析与启示,化学教学,2019(7):14-19.
[3]李倩,王倩,梁强,万延岚*.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内容的比较与分析,化学教学,2019(3):13-18.
[4]万延岚*,薛瑞卿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1):39-43.(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5] Ma, Y.*&Wan, Y.. History of science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ese science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lturation.Science & Education, 2017, 26: 669-690.
[6]毕华林,马营营,万延岚.卓越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实证研究,化学教学,2017(8):3-9.(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7]Wan, Y.& Bi, H*. Re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of Chemistry Core Ideas i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6, 93 (1): 70-78.
[8]毕华林,万延岚.核心素养:基于理科课程的一个实证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6,36(9):34-41.
[9]万延岚,毕华林.国际理科课程适切性研究的内容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121-127.
[10]毕华林,万延岚.当前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5,37(9):79-84.(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11]毕华林,万延岚.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化学教学,2015(5):3-7.(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12]万延岚,毕华林.化学教育研究的十个视角,化学教学,2014(6):8-11.(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13]毕华林,万延岚.化学基本观念:内涵界定与教学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14,34(4):76-83.(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14]毕华林,万延岚.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1):66-72.
[15]万延岚,卢巍.对化学复习课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化学教学,2013(5):10-13.
[16]毕华林,万延岚.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科书.教育学报,2013,9(2):70-75.
[17]毕华林,万延岚.化学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影响因素分析.化学教育,2013(10):47-51.
[18]毕华林,万延岚.课堂教学中教科书使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当代教育科学,2013(12):14-19.
[19]万延岚,毕华林.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插图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12(11):65-69.
四、主持的科研项目
[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STEAM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主持(已结题)
[2]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主持(已结题)
[3]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课题,未来学校背景下教师能力结构和发展机制研究,主持(2018年立项)
五、荣获的荣誉称号
[1]东亚科学教育会议“优秀青年学者论文奖”(The Young Scholar Award of EASE2016 TOKYO)(独立);
[2]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2位次)
[3]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2位次)
[4]青岛市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2位次)
联系方式:wanyanlan8275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