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系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等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复杂的化学工程问题,具备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工艺过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化工、医药、能源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的生产、工艺研发、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后将达到以下目标:
(1) 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2) 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复杂的化学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 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3) 能够跟踪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综合考虑经济、环保、安全、法律等因素,进行新产品研制、工艺过程开发与技术创新。
(4) 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跨文化合作、交流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本专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包括三个培养方向:精细化工方向、制药方向和化学工艺方向。
2.发展情况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培养本专科学生近2000人,在读本科生319人,硕士研究生153人。
3.在校生规模
2020年本专业招收80人,2019年本专业招收80人,2018年本专业招收80人,2017年本专业招收79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生42人,2019年招收54人,2020年招收57人。
4.课程设置情况
本专业采用综合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与工业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让学生真正能做到学到就能用到。为此,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核心课程:化工原理、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工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药理学、化学工艺学、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过程合成与分析、化工机械基础、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大型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校学生执行的是2017修订版培养方案,要求180学分,在执行过程中按照教育部本科培养标准要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又做了相应调整。
5.创新创业教育
结合3308维多利亚检测线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优势,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利用山东省内、青岛市及周遍地区化工、制药行业优势,通过与本专业教师横向项目对接,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毕业环节等为平台,加强与化工及制药等相关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兴趣、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而培养高质量的化学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本专业实验教学、本科教学年运行经费约为100余万元。
2. 教学设备:
专业所在学科拥有生物多糖纤维成型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青岛市海洋溴素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专业拥有化工原理实验室和化工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拥有较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固定资产约2580万元。
3.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现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专业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引进与培养,本专业现有全职专业教师35名,平均年龄约42.1周岁。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总数的34.3 %,包括日本工程院院士梶井克纯教授、国家特聘专家孙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刘晓敏教授等国家级人才3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名,另外柔性引进邹志刚院士、国家杰青邓友全教授、杨启华教授、国家特聘专家赖世燿博士为兼职教授,聘请来自行业的具有较强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29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分布合理、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且具备化工专业背景、工程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多层次、梯队型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科研成果突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专业基础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近五年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1795.25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5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
4.实习基地:
本专业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已建成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6处:山东胜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金山环境工程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颐中实业(潍坊)等国内知名企业。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目前,本专业教师均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授课,包括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山东是全国的化工第一大省,山东化工产业经济总量已经连续28年位居全国首位。至2019年9月山东化工企业有81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74家,占全国的15.45%。2018年7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实施七大工程,力争实现四大目标,通过做大做强高端化工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山东作为全国化工强省的优势地位。将打造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以半岛东部化工新材料、鲁中高端盐化工、鲁南现代煤化工三大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以鲁西北化工企业转型示范区、黄海临港石化原料集散区为补充的“1+3+2”的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格局。这些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企业的发展促使了山东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量激增,并且随着产业调整、技术创新、行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化工人才的素质、质量和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尤其是高素质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尤为紧迫。
根据化工行业的多层次发展需要,本专业制定了相对应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建立良好人文素质和扎实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拓展国际视野、具备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使他们进入职业生涯的不长时间内能够达到工程师职业水平,部分能力突出的可能进入中层管理队伍或团队负责人,从事产品的生产、工艺研发、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作为科研骨干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服务地方活动。各科研团队与中石化勘探院、中石化胜利油田等企业开展了多方位合作,积极就稠油降粘、压裂纤维研制、表面活性剂驱油、超分子堵水、天然色素提取、天然多糖改性、印染废水处理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并签订了近80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借青年骨干教师赴各企业挂职锻炼和实习实践,学院领导带领我专业科研人员与当地政府、企业展开了多方面的接洽,以期结出更多硕果。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专业以学院教科办为主,进行日常的本科及相关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专业主要是系主任负责排课、专门系副主任负责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研究生设学科秘书对研究生工作进行日常管理。
五、培养质量
本专业自1997年招收本科生以来已经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了2000多名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其中有的毕业生已在医药、化工、农药等行业中成为生产技术骨干、企业管理人员;有的已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教学、研究人员;有的走向市场,进行自主创业。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需的合成、分析、应用及生产等基本原理、化工设计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经过实际工作、学习的历练在各方面的能力均能迅速提高。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在省内高校同专业中名列前茅,近几年就业率如下:2020届毕业生在疫情影响下一次性就业率仍达到92.30%,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03%,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0.1%,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2.7%,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0.56%;本专业升学率在学校各专业排名中一直位于前列,均保持在40%左右,2018年本专业升学率达到42%(全省同专业第五),2019年本专业升学率达到50.25%(全省同专业第三),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本专业升学率仍达到42.39%,升学单位超过八成为“双一流”高校。从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反馈看,普遍反应本专业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本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合格率从2001级开始就一直保持在85%左右,学位授予率保持在90%以上。
近五年来,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化学化工竞赛,2016年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银奖,2015年~2020年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二等奖2项,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各类奖励8项。本专业注重培养创新性人才,实行学业导师制,95%的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呈上升趋势。
在就业专业对口率方面,以2015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为例,截至日期2020年6月。该届毕业生共2个班级,56人,其中出国2人(美、澳);政府机关5人,分别在山东省济阳县政府、重庆市公安局、青岛市公安局等单位;另,安监局从事化工安全生产管理3人,分别在青岛、日照、德州;在研究院所、设计院7人,分别在天辰化工设计院、中科院能源所、中国寰球等单位;在高校从事化工高等教育的4人,分别在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聊城大学及枣庄学院;出版社2人;化工企业30人,其他2人。总计从事本专业的至少有44人,占78.6%。
2020年本专业录取省内外新生80名,一志愿满足率100%,报到率为100%。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2020年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30%,其他就业创业情况还未有反馈。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本专业97级毕业生赵强,现已成为莱茵化学(青岛)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生产经理,于浩章现任青岛开世密封工业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石磊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工作,刘芳明博士毕业后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焉晓明博士现就职于大连理工大学,王文泰博士任教于中国海洋大学维多利亚老品牌vic官网,王甄风雷现任山东鲁抗立科药物化学有限公司分厂副厂长,许福超现任正和集团生产计划部部长等等,这些都是从事本专业相关比较优秀学生的典型代表。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本专业主要培养日用化工、医药、纺织、能源、农业、食品、环境等行业专用化学品方向专门人才,这符合国家、省、市经济发展对化工专门人才的需要;此外,本专业还为学校另外8个相关专业的基础支撑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及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平台支撑;且师资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因此应强化建设,尽快使本专业迈进省级重点学科行列。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1.实践实习环节
对比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乃至青岛科技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可看出我本专业的实践实习环节不足,亟需加强,特别是关于专业实践、实习的形式与方式、学时量等方面。需要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院、校、企业三方的协同努力,争取早日扭转现状,更好培养专业人才。
2.专业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
与上述高校相比,本专业还存在实验室面积偏小、专业实验室类型单一、学校在实验设备方面的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硬件的缺腿严重制约着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学习加大硬件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各类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并建立化学工程仿真实验室。
3.课程建设
2017修正版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严格按照标准设置培养目标、建立相应课程体系,总学分达到180。目前,本专业在精品课程方面尚存在不足;力争使本专业的部分课程获省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或金课。
同时,继续完善本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通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本专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